两本“敏捷”书的读书笔记

最近的一周里,连着读了两本书,分别是中文版的《高效程序员的45个习惯》和英文版的《Rework》。好吧,也许不都算读,《Rework》我其实是听的电子书。这两本书都不算难读,既没有代码也不会有公式,所以很少见地我居然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看/听完了两本书。

前一本看起来像是程序员读的书,但是我倒是觉得书里大多数内容是写给软件项目管理者看的。也许只有他的英文名称才能揭露它的本质——《Practices of an Agile Developer》。没错,这又是一本鼓吹敏捷开发,敏捷管理的书。快速地读下来,其实同感之处还是颇多的,只是我很怀疑这样一本菜谱式的书,到底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多少益处。如果不在实践中学习,也许读者只是点头赞同,然后就遗忘了。

另外,也许这45条建议里有超过35条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都讲得太大道理了,有时还给人一种玄机的感觉。就好像厨神对着连锅铲都刚刚才拿稳的小学徒说:这道菜最重要的是把姜切丝而不是切片……而谁都知道无论哪道菜,最重要的都是煮熟。同理,作者也并不关心你的业务有多复杂,技术难度有多大,他只是强调会议应该站着开,让客户作决定,不要固定你的产品价格等等。

总体来说,我觉得它的后面几章,包括敏捷编码,敏捷调试和敏捷协作是有价值的,前面的则是凑数的,考虑到它加上头尾总共也才9章,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

后一本我是偶然载到了英文版的有声书,于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断续听完了。也许有声书的原因,我觉得Rework这本书与其说是创业经验分享,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包含着炫耀情绪的励志书。就如同我听过的其它一些类似于Donald Trump的富翁书,Buffett的投资学一样,它告诉你的是我们这样做成功了,我们很酷,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做得更少,不加班,拒绝讨好客户,把公司的规模控制得很小,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靠着一些反常规的方法,让自己显得很酷,而唯一的论据则是:我们这样做成功了。

但是同样的问题是,这对于其他人有多大用呢?

就好像很多名人传记都不会告诉你他们最落魄的时刻,最见不得人的历史一样,他们的成功必然有着一些和别的成功一样的特性,只是它们并不那么酷,于是不值得写了。可如果读者要真的天真的以为这些酷的东西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并奉若圭臬,那就只能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为什么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总结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鼓吹敏捷的书。

越来越觉得,“敏捷”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他们在很多的书面文字中使用的是“适度”,“平衡”,“越少越好”这样的字眼,这在讲求数据和精确的IT业界确实是不多见的。

也只有敏捷,是每年需要开大会交流,但是却不讨论任何技术内容的技术圈。过往参加过的几次敏捷的会议,一般的议程都是国外的敏捷大师先鼓吹一遍,国内的土鳖们再来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实践的。

当然,敏捷还是出版社最爱的话题,因为经典的技术都已经有了无数的经典书籍,新的技术都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出书,只有敏捷是可以不停地靠方法论出书的。

所以,我对敏捷大师的印象就是很炫的PPT,很好的口才,然后就是“你应该这样这样做,因为:一,我们成功了,二,这样做很酷”,再然后是我们该怎么做呢?再然后就没有了……于是就有了一大堆土鳖年复一年地分享,连带炫耀说我们掌握了敏捷的精髓。

也许是Joel Spolsky所说的Customer 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ement把我折磨得有些愤世嫉俗了,我只想说,别装了。快点把产品做出来,快点赚到钱,这就是敏捷。而你教不会我这过程中的实践,忽悠的也是我早就懂的道理。

就好像老罗说没有人能7天搞定GRE,单词就靠死记硬背一样,我也相信,软件开发没有银子弹,没有奇技淫巧,任何利润都有成本。而如果把还要把偶然的成功中某些并没有起作用的东西总结成方法论,这就跟咱IT从业人员的智商有些不符,而更像是个忽悠派作家了。

本文网址:http://blog.perlfect.me/2011/01/25/rework-and-practices-of-an-agile-developer.html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