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评测: MIUI的亲儿子

老实说,我之前对于小米手机,或者说小米以及雷军是有不好印象的。

第一次看雷军的小米手机发布会就有了这种偏见,倒不是因为雷军刻意模仿乔布斯,相反真要在用户体验上向苹果看齐的话,小米手机还是很值的期待的。

但是一款手机发布后三个月才开始销售,像我这种非米粉基本上要等到半年后才能拿到。直觉中就觉得这个人不诚恳,明显是欺负不懂摩尔定律的人:

1999元的售价搭配上小米的配置,在当时抛出时可谓震撼。可到了用户拿到手的时候呢? 虽然即使放在现在,小米在硬件方面的性价比也少有竞争对手,但是如果那台发布会放在今天,估计就没有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想想看当初他们对比的那些机型,当时售价都是4000以上,现在无一例外的都降价了。拿半年后的价格跟现在的对手竞争,这小心思耍得有点过了。

更不用说小米的硬件实际上主打参数,从调教来说,绝对算不上优秀。最典型的就是那颗色彩极差且对焦拍照都很慢的摄像头, 而且都3G时代了,小米居然也没有为视频通话配置双摄像头,我手头的E71都有呢!

 

后来阴差阳错,居然最终还是随大流买了一台。主要还是因为一是2000元出手了自己玩了一年的Galaxy Tab之后,手头没有可用的Android机器。本着备着一台可以写写程序玩的想法,就想用这2000块再买一台,主要考虑了Google的二儿子Nexus S和小米,都能刷4.0。最后觉得既然是玩,还是玩个新款的吧。

春节前交完定金,过完年回来2月下旬才到手,这出货速度真可以了……之间还看到雷军又在媒体上卖萌说:不怪我们,人家淘宝一个月才卖10万台iPhone,我们一次备货10万台哪想到能卖得这么快呢?

我就想说:你妹的!iPhone的市场容量能跟2000块出头的街机市场容量比么?再说了,有多少人买iPhone是上淘宝买的呢?偷换概念玩统计数据陷阱!于是在我心中小米又降一格。

 

不过,吐完了雷军的槽,小米手机拿到手时,我对小米手机本身的印象则出现了拐点。

先说让小米赚足眼球的硬件:

因为我不怎么玩游戏,也没来得及测试视频效果,所以所谓的双核+大内存并没有显现出明显优势,但是在设计上还是看得出来小米是有些追求的。

首先它的包装盒就很有特点,牛皮纸盒+类似电子元件透视图的设计,很有设计感。

 

包装的内容也很紧凑,盒子拿在手里摇晃基本上不会有声响。

而手机本身呢,有人觉得外观设计中规中矩,但是我觉得前后的MI logo还是让人觉得比较舒服的。

手感方面,手机的背部材料摩擦系数大,边沿的弧度给了人很舒服的握感。对比一下iPhone4那种方方的设计,加上非常滑的玻璃后盖,我在握我的iPhone时必须把手指从iPhone的另一侧弯过来勾住,大拇指的指度也得用力捏紧,所以已经不止一次抱怨过了。

而小米,虽然尺寸比iPhone4大一些,但是因为可以直接拿四指指度托着它操作而不必担心滑脱,左手大拇指活动范围反倒大些,所以对于屏幕面积的控制力,也更强一些。

当然,大屏手机的最大问题主要还是电池,遗憾的是1930mAh的电池依旧不顶用,续航能力堪忧,而大容量的电池反倒带来一个副作用——用USB充电速度很慢!

总体来说,其续航能力甚至还不如iPhone 4。主要源于4寸屏比iPhone的要大,而且亮度的管理不好。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iPhone坚持用3.7寸屏的用意。当然,如果有个一两天在外面,都不如Nokia E71……

相比于硬件水平,主要的亮点还是MIUI系统。拿俺同事的话来说MIUI是真心好,不仅仅是一个很用心做的软件,还是一个不管从需求把握还是用户体验甚至界面设计方面都很出色的产品.

作为MIUI的亲儿子,小米手机的软件细节非常出色。小米一向标榜的开放无锁随便刷系统就不说了,根据几天的体验,好好说说MIUI的细节:

出厂就内置了常用软件,让苦逼的国内用户终于不用因为iPhone内置的一堆贴心应用不能用而变成闹心应用了,也算是体验了一把专为自己定制的软件系统,开盒插卡即可用。

小米手机在软件上下的是一盘和棋,国内的应用,只要是好用的受众广的,不管是谁做的都拿来内置,新浪微博,手机QQ,搜狗输入法等等。一方面安抚了了潜在对手,另一方面也确实加强了手机的易用性。只是把默认的谷歌地图换成了百度地图让人有些不爽……

在软件方面,小米做得最好的莫过于对Android短信和通话系统的增强了。

在收到新短信时,只要解锁,主界面上方就会弹出信息,并自带一个快捷回短信的输入框,根本无需进入短信菜单。短信的群发功能可根据联系人信息插入不同的称呼,还能自动过滤座机号,简直是逢年过节的好帮手。而在短信列表上横向滑动手指则可以进入批量模式,对短信进行批量操作。

电话功能则更加强大,首先是通话时可以随时调出菜单进行文字记录或者录音,而自带的防骚扰软件也很有作用,对于陌生号码来电的铃声会比已知联系人的来电铃声晚几秒钟响起,所以用户就再也不会被响一声电话打扰了!真是只有懂国情才能做得出来的产品!

针对国内3G不菲的资费,MIUI自带的流量防火墙很强大。iPhone app store有一些规定要求应用在请求大于一定规模的数据时必须要有用户提醒,而Android系统应用则全靠自觉。MIUI自带防火墙则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地方设置所有应用的网络访问权限,用户可以选择让一些费流量的程序只在WIFI环境下下载和上传数据。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开心的是,小米手机内置了FM收音机,可能很多厂商现在都觉得这个模块可有可无,例如三星和Apple的手机就都没有,但是对于喜欢听广播的人来说,有个不用费流量的娱乐方式还是挺不错的。

另外,之前拿Android2.x设备进行测试时,截屏和代理设置都是很费劲的事情,Android 3.0加入了代理设置功能,而Android4.0才刚刚加入截屏功能。MIUI则帮用户在Android2.3.5上做好了这两件事,内置的设置菜单就有代理的设置菜单,而截屏则只需要同时按住菜单键和音量下键。

MIUI的各种可定制锁屏界面也是一个卖点,作为一个不那么爱花哨的用户,锁屏界面的快捷功也能让我觉得贴心了,例如锁屏界面下长按Home键可以自动打开MIUI自带的手电筒,而按住解锁滑动条的左右两侧解锁分别可以进入电话和短信菜单。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觉得MIUI让我欣赏的地方远不止这些,甚至在我为小米手机刷了Android4.0之后,又因为应用不稳定加上系统不够贴心的原因又刷回了MIUI2.3.5k。至少在现在来说,我觉得MIUI2.3.5 比原生android4.0好。

而且,MIUI系统自带的MIUI玩机手册应用,也是非常实用的,老实说我没有玩几天,都是看手册学的。小米所宣称的“易上手,难精通”也体现在这里。把用户指南做得好一点,把常用功能做得好用一点,界面简洁一点,应用界面里面没有多余的按钮,全是符合直觉的功能按键。只等觉得需要自己做些定制时,才打开菜单,发现里面的选项都是自己想要勾选的。

这才是真正的界面设计,就好像我虽然老是记不住Mac OS的截屏快捷键,但是却依然觉得Mac OS非常好用一样,spotlight search和多点触摸版早就解决了我更多更频繁的操作问题。所谓的做减法,就是要多想一些功能之外的东西,敢于把非主要的功能“藏”得深一点,只让真正有需要的人来找。

 

总体来说,对小米手机的好感一半来自于MIUI,大约有40%来源于米兔的可爱(能设计得出如此可爱的吉祥物并在网站上时时换新图的产品团队一定是对产品有爱的团队!),剩下10%才是来源于于硬件性价比。

感觉自己这一转变太突然了,不认识我的人估计要说我是小米的托了……其实说了这么多MIUI的好,小米手机也不是完全没有缺陷,不管技术细节,光从使用体验来说,我目前发现的问题有:

内置字符集的支持有问题, 例如在微博上打开某藏文微博时,我的iPhone客户端显示得好好地,但是小米上的客户端却显示乱码,假设新浪的不同平台的开发人员技术实力差不多的话,就说明Android还是没有解决好字符集的问题。可能Android4.0解决了,但是跟它现在稳定性比起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还是MIUI2.3.5k版本要更好用一些。

电源键触感不好,小米手机的电源键是一种一侧活动另一侧固定的设计,两侧的下压阻力不一样,而且键程短,按键薄,所以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按在按键正中央却按不下去的感觉,这就跟iPhone的捏在手里怕摔了的感觉一样,也让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不设计一个规规矩矩的按键。

 

写完发现居然写成了MIUI的软文了……不过老实说,小米手机还是值得推荐的。希望小米能继续加油,早日把基于Android 4.0的MIUI给搞出来。

 

最后吐一些Android的槽:

让我很惊讶的是,Android 4.0原生浏览器居然不支持JQueryMobile.com,这个在MIUI的浏览器里都是支持的,虽然那个浏览器的HTML5兼容性测试评分只有182分而Android 4.0浏览器的评分有271分。

新增了Widget功能,但是对于Widget的管理并没有限制,安装一个应用有时要增加好多个widget,整个应用菜单于是混乱不堪。根本不像iOS那样有条理。

即使到了4.0,触摸菜单的滑动还是跟iOS有不小的差距,一开始总是感觉菜单有阻力不愿跟着手指走,到了某一时刻又仿佛突然加速,特别是4.0的灵敏度还特别高,看Reader类的应用时,经常一不小心点了一下就翻页了,实在是让人抓狂……最终给用户的感觉就是Android手机的屏幕不如iPhone的“顺滑”。

今天又在网上定了一个高清播放器,居然是内置Android 2.2的,看来中国的厂商已经开始帮Android进军嵌入式了……

PS:早上起来,又收到MIUI系统的OTA更新提示了,看来一周一个版本不是吹的。

本文网址:http://blog.perlfect.me/2012/02/24/xiaomi-mi-one-plus-review.html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