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

在我的记忆里,回龙观一直是比天通苑和通州要好一点的地方,有地铁,还不是特别挤,特别是八号线通了之后,霍营简直要超越立水桥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这次时隔两年之后回来,又从这里出发通勤几日,回味起来有些复杂。

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早起上班的人从观里的四面八方赶往霍营地铁站,在门口买个鸡蛋灌饼肉夹饼土豆卷饼当早餐,边走边吃,吃完在身上随便什么地方一擦,就匆匆地进了站。 这时站内已经响起了流量管控的广播,大家沉默地在安检机前排队进站,展示出不同于三四线小城市风貌的精神文明,仿佛一进地铁站,大家就脱离了城乡结合部的灰土气息,进了城。 刷卡进站之后,通向13号线站台的是长长地一段地下通道,前面被乌泱泱的人挤满了,只看得见人头,完全看不见地面,这时地上要是有个坑,怕是要前赴后继地跌进去不少人。

我犹豫了一下,想等等,但是在等了几分钟后,发现这通道不但没有通畅些,反倒是通道口的队尾又胖了些,只好一咬牙也汇了进去。 所有人就这么沉默地一步一步挪着。通道里因为人多而显得格外缺氧。这时才觉得有些热,想脱掉外套,却张不开手。五分钟后走上站台,初冬北京寒冷的空气,居然给了我一种凉爽的感觉。

一辆列车开过来,堪堪挤了上去,四顾一下没处扶手,然而马上后面又挤进来不少人,倒好,不用扶也倒不了了。 列车开动,所有人开始打发时间,大多数人艰难地把一只手拔出来,开始看手机,不得不说国人的数码产品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当然小米手机的比例不出意料的高。一些人在玩手机游戏,另一些人在看仙侠小说,还有一些人在看电视剧。当然也有些人在特别虔诚地看罗辑思维,给自己充个二手电,也有人在看军情观察室,爱国热情随着火箭腾起而高潮。

车厢里基本没人说话。

只是这个时候暖气上来了,车里所有的人,为了抵挡外面北京的冬天,都穿得严严实实,车厢里却特别的热,于是只要稍稍动弹,捂出来的汗就蒸腾着衣服上的地沟油,把车厢氤氲成一个味道怪异的桑拿房。

然而似乎没有人觉得不适。

第二天,我实在不想排队了,于是转去坐了八号线,上车之前都还好,但紧接着就开始了同样的汗蒸减肥疗程。从霍营到北土城,每次停站都能看到门外排着十几二十个人,最后开门能挤上来的,却不过两三个。

从各种胳膊脖颈的缝隙里,看到车厢里的电视里在滚动播放着包总的大阅兵,搞笑的是,解说员那激昂到快破音的解说,每每却都被冷冰冰的报站声打断,听起来滑稽极了。“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西小口站到了……”,“担任导弹!方队!指挥的是~!”,“下一站永泰庄……”……

七点半出门,到公司已经几乎九点了。

如果说上班高峰期很痛苦,下班的时候多少好一点,毕竟时差没倒过来,我都是六点掐着点就走了,好些996的人这时都还没下班呢。带着困意,在同样的线路上回到观里,天已经全黑。一出地铁站,各路小贩却在夹道欢迎,路边一溜的快餐厅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不觉有些温暖,想当初在这里住的时候,也是八九点才下地铁,又累又饿,当时却不曾有这许多选择。抬眼看,一个路边摊师傅正在细雨中,在一口完全没有遮挡的煤炉上翻炒着一份炒饭,身后的蓝色小棚里,素不相识地人们相对坐成两排,正围着吃麻辣烫…… 我裹紧风衣,继续向那个住了几年的房子走去,一路上都没什么灯。

我惊讶地发现两年时间居然可以改变一个人这么多,这次回来我都已经忘了在北京空气要N95过滤过才可以呼吸,煮开的自来水不能轻易搅动否则会喝到白渣。甚至感觉连马路都不会过了,因为汽车红灯右转不但不会让行人还会跟你抢道。

更让我惊讶地是这个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人的生活:满怀着希望,同时却又无比麻木的,我之前过的那种生活。

回到小区里,看到小区楼下停着的不少奔驰宝马小钢炮,觉得人们都在进步,忍不住心想,如果我不离开是不是也能获得一些我原来得不到的东西? 一直也有一种担忧,那就是离开了北京,是不是就会被更舒适的环境惯坏,变得挑剔,变得难以伺候,变得没有竞争力?

还好有这两天的通勤,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为什么要离开,让我回忆起了那个拖着疲惫上班,下班后什么都不想干只想摊倒在沙发上,明明精疲力尽却还是不断地在增肥的自己,以及来不及梦想,只是每天被这座城市榨干的日子。

不知怎么地,有些庆幸。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