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鸡娃史

一个人成长的结局,就是和十年前的自己面对面时,互道一声傻逼。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十年前的我估计就关闭了浏览器窗口了。我是不相信鸡娃的,因为我基本上是被放养的,而且30岁之前还丁克了好长一段时间。买房的时候也根本没怎么考虑过学区,图着离公园河边儿地铁近就买了,按照我忽悠领导的说法:你看我一路好学校上来读完了不也就这鸟样么。

而今天刚刚签完尖尖下半年的入学合同,算是暂时把这几个月的鸡娃旅程画上了一个句号,想到之前不时在推特上吐槽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有些听众,于是想想那就写写供大家消遣和参考吧。

初始状态

其实一开始,因为我创业初期余钱不多,又不想为了学区搬去郊区放弃刚买了两年的房子,预想中的给娃找学校的全过程是:请领导把学区(district)里的学校按照纽约市教育局(DOE)最新的quality snapshot评价排个名次,由高到低填到志愿上,看有哪个公里学校要我们我们就去,反正最不济还有家门口的一个小学保底。

可是几轮学校的开放日(open house)看下来,慢慢觉得不对劲。

首先好一点的公立学校都无数人申请,跨片区(zone)录取难于登天。更可怕的是公立学校的片区认定是看申请时的家庭地址,也就是说想要上好学校,只要全家在申请的那一年在心仪小学的片区租个房子就行了。所以租房的人换个地方租房就可以办到,反倒是坑了我们这种买了房不方便搬家的人。虽然嘴上感叹居然有真么多爹妈为了娃上学真的说搬就搬太狠了,但也切切实实感受到竞争激烈。

其次,即使是区内最好的小学也和我对于美国教育系统的预期也相距甚远,有些甚至觉得还不如我小时候读的老家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主要是曼哈顿地方太局限,一个学校顶多占一个街区,个个修得跟监狱无二样),更不用说家门口那个保底小学在全区撑死了就算中游。

虽然我觉得学校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父母带给娃的丰富人生体验,但是上学这么重要的事情就靠碰运气感觉还是有点对不起娃。

逐渐入坑

这个时侯才回想起来生娃之前某一次在多米尼加度假时跟一对美国夫妇吃饭时的聊天,他们说自己的孩子读大学之后面对来自于全球学生的竞争感觉压力很大,回到家抱怨父母说为什么小时候不让他努力读书。

最后总结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看守所体系,大部分公立教育机构没钱,老师也没动力。都是希望学生好好呆着别出去闯祸,到了时间就赶紧毕业走人,根本不会在乎学生的学业和前途。

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毕竟公立教育对学生全免费,教职工全靠政府养着,老师教阿猫和教阿狗没有区别。

后来又在尖尖的音乐课上认识了一位自己是公校老师却一门心思想给娃申私校的家长,被我和领导昵称为“鸡娃妈”。跟她的数次聊天更是证实了The Atlantic上一篇名为 Why I’m a Public-School Teacher but a Private-School Parent 的文章里的很多观点。

美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本身是不那么鼓励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反智的。这个论点说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但其实主要的原因是政府要求公校老师重点关注那些可能并不爱学习而只是必须待在那里的后进生,提高木桶短板的水平,因此精力有限的老师们也就没法关注更好学的学生的需求。刺头和顽劣份子成为了众人关注的明星,整个学校里的氛围也是不觉得好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反倒不那么受欢迎。

而私立学校就不一样了,因为父母都是出资送娃进的私立,学校一定要对父母的期待负责。作为靠父母投资学费,校友捐赠和口碑运作的机构,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人成才多赚钱,并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业能力和人格培养都必须抓紧。

于是就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去看看尖尖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各种推荐的私立学校。

结果随便看了两个学校,就感受到了差距。原来在曼哈顿岛上的学校也是可以有游泳池的,原来音乐课是可以带你玩乐队的,原来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可以很壮观的,甚至有些科学和艺术课程的展现形式和内容深度让成年人都感觉惊奇的,最重要的是,这边的老师是真的了解学生,是有所谓的因材施教的可能性的。

于是本着尽量不后悔闲着也是闲着的思路,我请家里领导先期打入当地各种妈妈群,包括跟幼儿园的其他家长聊天获取各种推荐,而我也买了一本著名的“The Manhattan Family Guide to Private Schools and Selected Public Schools”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The Manhattan Family Guide to Private Schools and Selected Public Schools

至于真正的“鸡娃”部分,我们还是舍不得让尖尖的童年太辛苦,所以只是尝试着给她报了一个考夫曼音乐中心的钢琴课(这个之后有用),然后买了一些公里天才班项目的训练资料和模拟题请领导每天跟尖尖一起当游戏玩。

拨云见日

去年九月底回到纽约,刚好下一年度的学前班入学申请大幕拉开,于是就正式开始了我们的鸡娃之旅。到此时经过大半年的研究,我们基本上已经把在曼哈顿上学的门道稍微摸清楚了一点,在此也先分享一下。

美国传统意义上的公立教育其实一般是指学前班(Kindergarten)到高中,所谓的K-12的教育,而纽约因为收了这么多城市税,所以很多地方把Pre-K的一年也纳入了公立教育,这一年娃4岁,所以俗称(4-K),据说有的地区还在推动免费的3-k。 不过大规模的入学申请主要还是发生在学前班这一年。因为上了一个学校的学前班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接着上同一个学校的的高年级,不存在再次择校。

因而在娃4岁这年,家长就需要全面考量各种选择,各种参观和申请,比申请大学轻松不到哪里去。

总的来说,在纽约申请小学,娃们有以下选择:

  • [免费]由DOE掌管招生的公立小学
  • [免费]自主招生的Charter School
  • [免费]SMS,Hunter College Elementary School这样的奇行种。
  • [收费]由ISAAGNY统筹招生日期的私立小学

一个个来说:

公立学校

纽约教育部(DOE)管辖的公立学校是市民选择最多的上学途径,娃进去不需要考试,只需要在教育部的网站上填申请表,并把自己想去的学校按照优先级排列然后等着录取通知就行。

一个孩子最多可以申请12所小学。录取是各校按照一些特定的条件来划分优先级组,然后由DOE来按顺序分派位置的。一般考虑的包括:是否在片区内,是否有兄弟姐妹在同一学校,是否在学区内等等。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如下图,最高优先级的一般是片区内有兄弟姐妹在读的申请者,其次是片区内的其他申请者,然后是学区内有兄弟姐妹在这个学校读书的,没有兄弟姐妹的随后,最后才是全城范围内的其他申请者。

K Admission Prority Groups

一般好的学校,每年满足片区内的申请者都够呛。

最近因为免费Pre-K的开设以及某些学校的双语项目要求,实际的优先级可能还要复杂得多,另外还有一些不划片区的学校也让整个系统更复杂。

但是对于顶尖的学校来说,可以简单地说,如果你不在片区内或者他们不划片区那基本上就等于买彩票了

当然,对于很多鸡娃家长来说,还有一个办法申请到更好的学校的办法就是传说中的Gifted & Talented program,俗称G&T或者“天才班”。简单来说就是娃可以参加一个由DOE组织的智商和认知能力测试,参加测试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就可以获得另外12个申请的机会,用来申请全市范围内参与天才班计划的公立小学,而这其中不乏顶级学校。这个项目在纽约这样城市里引起了很多争议,被认为有碍教育公平,一直在风传会被取消,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众亚裔和犹太裔又鸡又不爱掏钱的父母的最爱。

一般申请公立学校的父母都是在前一年秋天开始参观各种学校,第二年一月中提交普通公立学校申请,同时为娃安排天才班的考试,如果得分优秀的话,四月份可以再申请一轮天才班的学校。公立学校从四月份开始会陆陆续续发出录取通知,每个孩子接到录取通知之后依然默认保留在申请表上更高顺位的学校的待定表上。据说因为每人可以申12所学校,每年都会有娃接了又拒掉一些学校的录取,甚至有些孩子在九月份上了一所学校,十月份有更好的学校有了空位又转校的。

Charter Schools

Charter School是一类很特殊的学校,他们属于公立教育,却不归DOE管,之所以叫Charter School,是因为学校依靠政府的资金,但是独立运营,政府只要求结果。这类学校的存续取决于能否达成Charter上要求的学生学业水平。感觉上有点类似于联产承包制,又或者说是公立教育里的合同工。

这类学校在纽约以 Success Academy 为代表,典型的特征是申请和录取都学校自行决定,一般来说老师抓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还不错(因为关系到学校的存亡)。但是在社会上也有一些担忧认为学校为了达标一味地强调学业,导致学生压力很大,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难以保证。

另外,作为Charter School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不能达标导致失去政府资金从而被迫关闭导致学生失学,虽然目前来看还没有听说过,但理论上有这个可能性。

在我们了解了Charter Schools的本质之后,很快就放弃了这类学校的申请,因为不想好不容易到了美国还让娃上个类似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重走我们的老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数理化。

奇行种们

SMS 全称 Special Music School,本身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是独特之处是它跟林肯中心附近的考夫曼音乐中心合作,是全美唯一一所把音乐演奏作为核心课程加入课纲的公立学校。

因为这种特殊性,他们的录取实际上是由学校自己来决定的,由学校的音乐专家考核申请者的音乐天赋,然后决定是否录取。每年他们招收不到50名学生,全市至少有500人申请。倒不是因为真有那么多人热爱音乐,只是作为一所公立学校,他们的毕业生的学术成绩也是全市顶尖的,据说近几年所有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都被第一志愿录取。更不用说还能获得免费的专业音乐训练。

至于为什么纽约最牛的公立学校是一所音乐教育学校,我猜想可能从小的音乐演奏训练,对小孩子手脑协作及左右脑平衡发展上有帮助吧。另外乐器的演奏强调练习,从小养成了刻苦练习的习惯,可能学什么都容易优秀。因此我们也为尖尖申请了 SMS 的测试,遗憾的是在最后一轮被淘汰,失去了一张价值连城的门票。

Hunter College Elementary School 被一众鸡娃父母简称为Hunter,又被称为"私立中的公立"。因为它隶属于纽约城市大学的Hunter College,对学生免费,但却又不归DOE管招生,而是有自己的选拔系统。

因为免费又不限学区,也是全城鸡娃父母追求的热门。这个学校会用基于Stanford-Binet测试方法,请心理学家来测试申请的娃。每年招收50个孩子,男女各半,被我戏称为选拔25对童男童女。因为心理上不希望自己的娃这么小就被这么明显地judge,我们也就没有申请。

上述的奇行种们独立的申请和录取流程一般都在公立和私立的申请结束之前就完成了,所以基本上不会影响后续的决定,很多家庭就也把他们当做额外的彩票了。

私立学校

终于轮到了私立选校,自从严肃认真地开始考虑私立学校之后,我们也努力去参观了不少私立学校。申请私立学校的工作量要大很多,因为没有统一的管辖机构,所以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极大,特色也各不相同。

除了之前的那本书之外,我也推荐有这个想法的父母考虑买一个 Parents League of New York 的会员,我是靠蹭他们的免费讲座才把学费减免(Financial Aid)相关的内容了解得比较清楚的,付费的会员貌似还可以跟私校申请方面的专家约单独的时间咨询,另外这个组织跟各学校的关系也很不错,经常举办一些讲座。

总体来说,纽约的私立学校在学校的硬件条件上方差很大,但是软件上基本上能够保证的相对于公校的优势是:

  • 更高的师生比,让每个娃都能得到一定的因材施教的机会。
  • 更多样化的课程及课后班内容。比如很多私校标配maker space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的还有植物种植园,音乐教室等等,某些学校超过70%的学生都参与竞技性运动队。我们有一次参观一个学校,正碰上老师在跟学生上互联网伦理课,和学生一起针对政治人物的言论做fact check,当时跟领导笑说,感觉现在很多大人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 更鼓励学习的氛围以及更强大的升学申请咨询辅导团队。

另外对于家长来说,私校的参观体验是比公校更上一层楼的。公校因为没钱,大多数开放日都是请现有学生的家长志愿者来站岗,校长发表完演讲就请家长带着逛教学区,很多东西家长也搞不清楚,回答不了问题。而所有的私校基本上都是上学时间请家长去参观,全程由学校的老师来领队,安排的活动生动有趣。更有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我们参观校园回来都忘了写致谢的email套近乎,结果反倒收到他们的手写卡片,总体感觉就是非常的细致和周全。

私校的录取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学校都独立招生,时间和要求也不太一样,因此一般推荐用一个叫做Ravenna的系统来追踪这类信息。 私校一般都需要同时面试学生和家长,很多私校的社区意识非常强,既在乎申请者的家庭背景,也在乎娃本身的天赋和能力,所以很多人说私立学校是既考学生又考家长。

当然,从一开始的列表就可以看出来,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我之前列出的选项里,私校是唯一一个需要父母掏学费的选项。

但是我在仔细研究了私立学校的学费减免之后,发现其实成本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高,而我也认为对于教育的Buy In还是很重要的。且不不说我一直认同“便宜没好货”,“免费的反倒是最贵的”这类论调,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为娃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及早养成终生学习,尊重知识的心智可能比给她攒大学学费更重要。

按照The Independent Schools Admissions Association of Greater New York (ISAAGNY) 制定的日程,所有的ISAAGNY成员学校必须在2月7号这一周周末给出第一轮的录取通知,拿到通知的家庭则有一周的时间(直到2月14号中午12点)来考虑签不签入学合约并交押金。一周之后,空出来的位置则由待定名单(Waitlist)上的其他申请者来补上。

因为私立学校的招生关系到学校的学费收入,因此需要提前锁定学生的意向。此时决定交入学合约的押金,基本意味着家长放弃了还没有出结果的公立学校以及天才班的申请。

尘埃落定

最终我们一共为尖尖申请了三所私立学校,在跳过了一些明显看起来非常小圈子全是富家少爷小姐的传统名校,一些规模实在太小以至于还得混班上课的小学校之后,我们选择了一所学术氛围非常浓的大学的附属学校T,一所新兴的沉浸式双语学校A以及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C。这三所学校我们都申请了学费减免。同时,我们也早早在一月初填好了公立的志愿表以带尖尖参加了天才班考试。

尖尖在上周收到了私校C的录取通知,也给了不错的学费减免,其他两个学校给了待定。

因为印象中学校A对尖尖印象非常好,而且因为是我们申请的唯一一个中英双语沉浸式项目,放弃还是有点可惜,所以计划打个电话去问问看看待定的位次以及是不是有可能拿到比C多的学费减免,毕竟一年五万多美元的学费,不打个骨折我们这种俩娃家庭肯定是负担不起的。没想的招生办在2月14日之前主动打电话来哭穷说很喜欢尖尖但是学校的经费不够了,问我们是不是可以负担比我们申请的学费减免稍微的多一点学费,可以的话就马上录取,结果当然是只能遗憾放弃了……

而学校T,虽然我们很喜欢他们的学术氛围,但是在网上看了一圈评价之后,发现毁誉参半,主要是老师过于学术,对于如何教育小孩子反倒不太上心,而且我们认识的人家的娃虽然拿到了录取,但是学费减免的额度不够大,料想没什么希望,也就随它去了。

然后SMS最末轮的结果适时地到达,学校的招生办说尖尖还是有些音乐天赋,只是还不够高而已,也就断了我们免费获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念想。

至于学校C,因为就在家门口,我们一开始对于拿到录取还不以为然。

后来跟“鸡娃妈”聊天才知道,他们申了无数所学校,这一周完全没有拿到录取,而“鸡娃妈”真的是我所见过的少数比中国人还要鸡的父母之一了,每次在钢琴课的教室外面,我们只要一谈起有什么学校不错,她就立马拿出小本本来记,基本上全市范围内的学校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还跟其他家长非常激动地讨论公立教育改革以及新式教育方法之类的,完全不输海淀家长。领导上周在跟她聊天互通了情况之后,我们都为她和她娃感到很可惜。

然后我就回想起来,当初我们决定只申三所私校的时候,尖尖幼儿园负责升学的老师担忧的表情,以及我们说拿到C的录取之后她欣慰的表情。又想到如果去学校C,上学甚至比现在尖尖上的幼儿园离家还要近,所以也就愉快地签约了。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放弃了公立学校的抽奖以及天才班考试的结果,其主要原因还是跟之前提到的公立教师“鸡娃妈”的聊天得知,天才班虽然给了一些择校的机会,但是其实班级结构甚至老师都跟普通公立学校一样,很多学校都是天才班和普通班共享设施和老师,只不过是把课程的进度加快了而已,所以到最后娃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而只是被拔苗助长了一下……

理论上,2020-2021学年的学前班申请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真正的结束时间应该是2020年十月,也就是学年开学一个月之后。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为尖尖选好了学校,所以可以说我的鸡娃之路这一程已经尘埃落定了。

感想

入学合同的签订,代表着这几个月的鸡娃历程的结束,在提交押金的那一刹那,我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的钱包被抽真空机吸瘪的的影像,也清楚地意识到,要基本上跟梦想中的保时捷911说拜拜了。

从根本不在在乎鸡娃这事儿,到想简单弄个公立读读,到最后即将成为私校父母,特别还是在创业期间经济不宽裕的当口,连我自己都对自己这一年来的变化感到吃惊,也可能是因为过去一年跟娃们聚少离多觉得欠他们的吧。

这样也好,以后两个娃都在门口读书,每天送去还能在学校跟她们一起吃早餐,也许会更有动力赚钱也说不定呢。【笑。

鸡娃不如鸡自己。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