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Pools

因为自己看书实在是很慢,所以不敢轻易尝试一本未知的书,由此渐渐养成了每年年底去各种网上总结看年度推荐的习惯,从此也就永远不可能赶上文艺的潮流了。

这本《Dark Pools》是年初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Flash boys》,然后去Amazon看书评却发现大家一致认为《Dark Pools》更好于是买了Kindle版,作为床前读物来读的,事实证明,这本书不但容易读,也非常值得读。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书算是一个美国股市高频交易的演义故事,作者Scott Patterson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长期浸淫在这个行业里,确实有些奇趣的好料。比如那些做机器学习指导交易的人会用机器人爬取纽约餐厅订座网站OpenTable上华尔街附近高端餐厅的订座情况,以此来判断华尔街交易员对股市的行情看好程度,不可谓脑洞不大。

但是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份很不错的“计算机技术如何颠覆一个行业”的纪录文献。书中所记载的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3年收尾,纵贯三十多年,一步步介绍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在速度,情绪以及判断力上胜过人类交易员,最后成为股市中的主导力量的过程。 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普通投资者在自己的电脑手机上下单买卖股票查看行情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事情,而普通投资者可能也没法相信,自己在看好一只股票并下单的这几分钟里,高频机器人可能已经对这支股票进行了上万次买卖交易。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常见词汇叫做破坏性创新(distruptive innovation),可能跟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有关,可编程的机器最擅长的就是更快更精准的做重复的事情,而计算机网络最擅长的就是更快更廉价地传播信息,因此在给行业带来变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会破坏行业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Apple的iPod + iTunes,可以说iPod是2000以来Apple的第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新,也成就了它在音乐产业里的领导地位,但是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整个音乐产业却缩水了一半。

而对于华尔街这么一个玩钱的地方来说,既得利益者的抵抗力量可比音乐家文艺青年们强多了。计算机化网络化的交易系统,不但要跟守旧势力交易员作斗争,还得努力扭转法律法规,书中充满了各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而作为全书主角之一的Island电子化交易系统以及其作者Josh Levine,虽然被作者演义成了一个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华尔街和美国金融系统的出世英雄让我觉得略有夸张,但是确实让人看到一个具有行业领域知识的人,如果用新技术武装起来,会有多大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而最终的结果现在已经很明了了,现在高频交易的基础之一,做市(Maker-Taker)就是Island的创造,而高频交易商们,更是不惜为了缩短3毫秒的延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耗费数十亿美元铺设光纤,最后更是转向了大气微波通讯(这么说起来,逐渐兴起的无人机行业,倒是高频交易者的隐忧之一呢)。

因此华尔街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颠覆的历史,一定是可以作为教科书指导一众创业者去颠覆其他行业的。

当然,科技创新并不是全是优点,就好像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软件产品一样,bug是无处不在的,最著名的应该就是2010年的flash crash,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因为线路故障,导致高频交易软件触发bug,因此做出了疯狂的举动,导致埃森哲的股票直接跌到了几美分,而Apple的股票却以10万美元一股成交,而此时,交易所的人甚至都还来不及拨通电话会议,监管机构则根本搞不懂发生了什么。在看懂了后面的逻辑之后,作为软件从业者不禁一笑,但我想当时的投资者和公司高管们的心脏应该都经受了不小的冲击吧,以至于几大交易所只能协商取消过于荒唐的交易。

总结来看,作为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创造者,如果想要颠覆一个行业,这本书给我的指导包括:

  • 一定要具备领域知识,想当年做电商的那么多,真正颠覆了传统零售业的,却只有做贸易起家的阿里巴巴和在中关村卖光盘起家的京东。懂行业知识,才能找准痛点使对劲。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完全没有领域知识,只是为颠覆而颠覆,反倒有点无病呻吟的意思了。
  • 关注细节,持续改进,正是因为创新是破坏性的,你必须预期到守业者的反扑,我觉得这一点在国内互联网页更加明显,很多时候大家一起上新产品,往往到最后胜出的并不是技术最好投资最多的,却是那个运营做得最仔细的。
  • 技术是必须的,但是却不是充分的。直白点说就是码农没那么重要,自己作为一个码农还是觉得挺忧伤的,但是却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